本文出自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wu-ming/article?mid=48941%26prev=49000%26l=a%26fid=191 網絡轉發,如有侵權,敬請告知刪除!
發熱衣原理
寒山鐘聲
寒山寺%26nbsp; 中國歷史十大名寺 曲:寒山鐘聲
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,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(公元502-519年),距今已有1400多年。原名「妙利普明塔院」。唐代貞觀年間,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,改名寒山寺。
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(一說是7次),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。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。寺內古跡甚多,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,寒山、拾得的石刻像,文徵明、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。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、廡殿(偏殿)、藏經樓、碑廊、鐘樓、楓江樓等。 寒山寺黃牆綠樹,碧瓦紺宇,古香古色。整個寺廟建築完全是一派江南園林風格,小巧玲瓏,景色秀美,一步一景,充滿詩情畫意。整個寺院佔地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,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,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跡有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楓江樓、羅漢堂、鐘樓、碑廊、普明寶塔等。
寒山寺的名氣,是因?它有鍾,且鐘聲、寺廟引發了詩人的詩興,唐代詩人張繼寫的《楓橋夜泊》詩碑,岳飛、唐寅、文征明、康有?等歷代名人題寫的詩文碑,以及清代著名畫家,“揚州八怪”之一的羅聘等人作的寒山、拾得畫像石刻等。
唐朝天寶十二年(西元753年)的進士張繼,曾遊覽寒山寺,並寫下了《楓橋夜泊》的詩。詩中寫道: “月落鳥啼霜滿天,江風漁火對愁眠。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” 唐朝詩人張繼的這首《楓橋夜泊》,以鍾寄情,含義雋永,千百年來詩韻伴隨悠悠揚揚的古剎鐘聲盈滿人間,成為詩史上的千古絕唱,寒山寺也因詩名垂禪林,享譽四海。穿過楓橋古鎮悠長的石板路,呈現於你眼前的便是這千年古剎的碧瓦黃牆,掩映於一片參天古木的蔥蘢之中。古運河從它面前靜靜流淌,伴隨著寒山寺盡歷幾度滄桑;寺門外的楓橋和江村橋遙遙相望,經過漫長的幾世興衰。在這裡,寶剎禪光古韻尤存。
但正因為寒山寺過於著名,寺內之大鐘於抗戰期間曾遭日寇劫去,至八十年代中日交好後才獲送還。寒山寺每年都有一百二十多萬遊客參觀,絕大多數都是為尋找「夜半鐘聲到客船」的意境。
- Mar 08 Fri 2013 15:30
寒山鐘聲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